原告的证人?供述对目击者证词的影响

假坦白有什么用?从表面上看,为自己没有犯过的罪承担责任似乎很疯狂。然而,专家们发现,虽然一些无辜的坦白者受到精神上的困扰,以寻求他人的注意,或为他人承担责任,但大多数无辜的坦白者是在压力下认罪的,作为一种投降的行为,在高风险、高压的警察审问。据一项估计,在后来被DNA证据推翻的定罪中,有整整四分之一的定罪涉及虚假供词。

供词在法庭上是有力的证据。但在我们的法律体系中,认罪应该是又一项证据,与指纹、不在场证明和目击者证词一起衡量。当法官和陪审团面对某人宣称:“是我做的”时,他们能公平地权衡证据吗?或者是一种如此有力的忏悔胜过一切?

法律专家显然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心理学家也一直在努力拼凑答案。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丽莎·哈塞尔和约翰·杰伊学院的索尔·卡辛想看看目击者是否会被一段供认所打动,从而改变他们对犯罪的记忆。在这些实验中,研究人员布置了一个犯罪现场来探索目击者的心理和目击者证词的完整性。

一群学生坐在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等待实验开始。在某个时候,一个人走进来,从桌子上拿起一台笔记本电脑,然后走出了房间。几分钟后,研究助理走进房间,带着明显的悲伤宣布,她的笔记本电脑不见了。这群学生是目击者,他们被要求帮助破案。首先,学生们被要求从一排人中辨认出小偷(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小偷并不在队列中),然后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信心评级。两天后,这些学生返回,继续协助调查。当他们返回时,他们被告知,要么所有嫌疑人都否认参与,要么有一个特定的嫌疑人承认了罪行。然后,学生们要重新考虑他们最初的身份,并对他们的自信程度打分。

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份的《科学》杂志上心理科学这是心理科学协会的一份杂志。在列队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小偷,所以唯一可靠的证词来自那些没有指认任何人的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研究志愿者都认定一个无辜的人是罪犯,而且很多人都自信地这么做了。这本身就令人不安,但情况还在恶化。虽然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是无辜的——这种事经常发生——但当嫌疑人认罪后,有相当多的人改变了主意。令人吃惊的是,竟有60%的人曾指认过一个嫌疑人,但当另一个人认罪时,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即使是那些对自己最初的身份非常确定的人,他们的信心也急剧下降。当被要求解释他们为何改变主意时,大多数人说他们之前搞错了,他们的记忆欺骗了他们。

那些罕见的(正确的)拒绝指认最初六个人中的任何一个的志愿者呢?这些证人似乎对错误地指控某人犯罪特别谨慎。然而,当被告知某一特定嫌疑人已经认罪时,这些目击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也改变了主意。

这些调查结果对我们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并建议调查人员需要意识到忏悔可能会影响目击者证词。作者的结论是,“曾经告知忏悔,目击者是永恒的污染。”

资料来源:心理科学协会


进一步探索

警告目击者错误信息的可能性有助于保护他们的记忆准确性

引用:原告的证人?供词对目击者证词的影响(2009年1月28日),2021年5月5日从//www.puressens.com/news/2009-01-witness-prosecution-effect-eyewitness-testimony.html检索
此文件受版权保护。除作私人学习或研究之公平交易外,未经书面许可,任何部分不得转载。本内容仅供参考之用。
股票

反馈给编辑

用户评论